主讲人:孟蓬生 教授
主持人:雷汉卿 教授
讲座时间:2024年12月7日 上午9:30-12:00
讲座地点:yl6809永利官网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526会议室
主讲人简介:
孟蓬生,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所长,《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》主编,《西南大学学报(哲社版)》编委、《中国语文》等多种权威语言学刊物审稿人。国家标准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主要起草人之一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汉字谐声大系”首席专家。重庆市语言学会会长、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、中国文字学会理事。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《上古汉语研究(集刊)》主编、《字源》编委、《现代汉语词典(第七版)》审定委员、《辞源(第三版)》卯集分主编。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,研究范围涉及文字、音韵、训诂、语法等诸多方面,主要研究成果有《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》等专著及学术论文九十余篇。曾获中国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次,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次。
讲座内容简介:
“昌歜”之“歜”的读音和意义,古今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,目前通行的权威工具书对“昌歜”的解释也存在分歧。本文认为“昌歜”之“歜”与“𣤶”同音,为“𩻛(或作䰼𩷒)”的假借字,“昌歜”指“用切碎的昌蒲根做成的腌菜”。歜(𣤶)与𩻛的音转关系,可跟蜀与蚕(蠶)、歜与戎、蜀(薥)与戎(茙)等几组音转关系构成平行互证,为清代以来多位学者指出并逐渐为学界所广泛接受的侵幽通转现象。中古音义著作和韵书中“歜”字音“作感切”或“在感切(徂感切)”,正是上古汉语侵幽(侯)通转现象在中古汉语中保存的化石,不但有助于我们认识蚕(蠶)蜀同源和古蜀国的得名之由,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纠正相关辞书对于“昌歜”之“歜”的释义。
主讲人照片:
强基班学生座谈会
主讲人:孟蓬生 教授
主持人:王长林 副教授
讲座时间:2024年12月8日 下午15:00-17:00
讲座地点:yl6809永利官网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
主讲人简介:
孟蓬生,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所长,《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》主编,《西南大学学报(哲社版)》编委、《中国语文》等多种权威语言学刊物审稿人。国家标准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主要起草人之一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汉字谐声大系”首席专家。重庆市语言学会会长、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、中国文字学会理事。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《上古汉语研究(集刊)》主编、《字源》编委、《现代汉语词典(第七版)》审定委员、《辞源(第三版)》卯集分主编。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,研究范围涉及文字、音韵、训诂、语法等诸多方面,主要研究成果有《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》等专著及学术论文九十余篇。曾获中国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次,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次。
座谈会内容简介:
介绍古文字学的研究范围、学科交叉性以及发展前景。分享当前古文字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动态,介绍古文字学相关的书籍、期刊和数据库资源。讨论古文字学在文化传承、语言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价值。
主讲人照片: